栏目分类
体检报告出现这5种情况,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,有可能是大病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1:19 点击次数:52
媒体曾报道过一个病例,一名患者在体检时查出癌胚抗原轻微升高,正常范围应该小于5纳克/毫升,患者的数值为6.7纳克/毫升。虽然医生当时建议他完善进一步检查,但患者以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,毕竟这个数值看起来也没升多少,就把医生的叮嘱抛之脑后。
在这期间,患者曾多次去医院复查,但每次复查都还是做癌胚抗原这项检查,并没有完善相关检查。
复查期间,数值从一开始的6.7上升到7.2,再到后来的8.8、16.9,直到五个月后数值直接上升到了60.3纳克/毫升,也是在这时,患者才决定住院检查。
住院期间患者数值继续升高到70.6纳克/毫升,同时肺部CT检查出了肺癌。后来的病理报告显示,其肺癌分期为Ⅲ期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肺癌中晚期。
事实上,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。不少人都很重视体检,体检时能做的检查几乎都做了,可是当检查结果出来了,看着数值变化不是太大,就不会当回事,以为没多大问题。
结果就在这种疏忽大意间,悲剧出现了。因为有些体检项目的数值,哪怕看起来问题不大,也不能掉以轻心,尤其是当体检报告出现以下这5种情况时,最好到医院进一步检查,很可能是大病症状。
一、结直肠腺瘤性息肉
肠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一般是小息肉→大息肉→不典型增生→肠癌,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。
而息肉又可以分为几个大类,分别是腺瘤性息肉、生化性息肉、炎症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。在这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、也是最需要重视的,腺瘤性息肉约占肠息肉的60-70%,同时也是最容易癌变的。
特别是绒毛状腺瘤,癌变率超过30%,其次是混合型腺瘤,管状腺瘤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。
二、胃肠上皮化生
不少人拿到胃镜报告上,看到上面写着“肠上皮化生”,以为没什么事,更不会将其和胃癌联想到一起。
殊不知,肠上皮化生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危险许多。从正常胃黏膜发展成胃癌一般需要经历以下过程:
正常胃黏膜→慢性炎症→萎缩→肠化生→低级别上皮内瘤变→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→早期胃癌→进展期胃癌
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,所以医学界将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归类为癌前状态,而胃黏膜萎缩合并肠化生者,年胃癌发生率约0.25%。
说得直白一点,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其实就是胃的癌前病变,因此体检报告中如果出现此类字样,一定要重视。
三、部分甲状腺结节
在体检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很高,由于在很多人的认知中,一直觉得甲状腺癌不是很严重,所以就算查出了甲状腺结节也根本不会当回事。
事实上,甲状腺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,女性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出2倍,好发于15-59岁的女性。
而且甲状腺癌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无关紧要,甲状腺癌主要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、甲状腺滤泡性癌、甲状腺髓样癌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这4种病理。
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,同时恶性程度也是最低的,发展过程缓慢,治愈率很高。而甲状腺未分化癌是最需要重视的,因为其恶性程度最高、生长速度最快。
总而言之,在触诊时如果发现异常,最好完善相关检查,如果检查报告上出现了“纯囊性、高回声、海绵状改变、结节周边血流丰富”等字眼,一般无需过度担心,只需要定期检查即可。
可如果报告上出现了“微钙化、边界不规则、纵横比>1”等字眼时,一定不要掉以轻心。
四、血常规异常
血常规检查快速、便捷,而且价格还很便宜,所以很多人觉得这项检查参考意义不大。
事实上,血常规检查中的一些指标如果是轻度升高或降低,确实不用太担心。可如果数值出现了明显异常,一定要进一步检查。
比如白细胞明显升高伴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,可能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信号。
如果是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明显升高,最好排查一下是否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可能。
如果是白细胞、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,很有可能是急性白血病。
五、乳腺非典型增生
在常规体检中,乳腺增生的检出率很高,也是因为检出率很高,让很多人误以为乳腺增生是正常现象,不需要太重视。
可是,如果体检报告中出现了“乳腺非典型增生”的字样,就需要重视了。由正常的乳腺增生发展成乳腺癌,其实只需要短短的4步,分别是:
乳腺增生→非典型增生→原位癌→浸润性癌
所以,如果查出乳腺非典型增生,最好定期复查,一般建议6个月内复查一次,如果本身就有乳腺癌家族史,更要警惕。
关注Dr.X
每天多一点健康
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